close

文章出處-看不完的城市: 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kevincs/archive/2009/03/17/385944.html

 Stephen Daldry 的電影往往令人心悸,他總是可以聰慧的運用每一絲細節,將那些隱喻的環節,透過動作以及語言,徐徐道來他對生命無常的經歷。而在大鳴大放的【時時刻刻】以 後,他捕捉了不同世代的女人情感,在【為愛朗讀】裡頭,更將情感延伸更寬廣,而表徵出普世虛無的孤獨悲劇。

 然則早在許久以前,小說文本所 傳遞的學運年代,便以新替舊,緩慢的用一種描繪鄉愁的方式,敘述了【為愛朗讀】裡面的青少年心境。小說是這麼敘述漢娜的,說她個性冷漠,不善與人交際,我 以為像這麼不近人情的女子,亦能夠透過文學的力量,藉由麥可青澀的嗓音,將每部文學名著娓娓道來。像是契珂夫【牽狗的女人】,描繪著那一份無法知遇的情 愛,托爾斯泰的【戰爭與和平】,以人民的角度微觀一整個悲慘的大世代。而每本書,都代表著每一個生命階段,那一份無法輕易言說的情感。

 麥 可為了漢娜而寫詩,著迷於閱讀。我最為意外的卻是【為愛朗讀】的電影裡頭,順利托運了文學的思想意涵,為了《奧德賽》而哭泣、為了《查泰萊夫人的情人》驚 愕、又為了《大亨小傳》樂開懷。漢娜以文學為底,將自己壓抑多年的情感一一揮發,而情愛的罅隙所概括的,則是兩個不同世代的人,經歷了愛情,經歷了悲劇, 然後迎接剩下的人生。

 就像猶太裔受害者對麥可所說的:「你無法在集中營學到任何事情。」去反思著這個悲劇裡頭,沒有任何事情可供正確的, 這完全是沒有任何教化意義的體驗。但無形的牢籠卻開廣而出,施加罪行的漢娜、為愛徬徨的麥可、以及痛失正常生活的瑪塔,他們都困在人生這一個巨大的牢籠裡 頭,能夠打開的,只有自己。漢娜用了封閉的人生去面對,唯一讓她有所傍依的只有文學,透過閱讀,不斷的書寫以及閱讀之間,我們得以親近他人的故事,將自己 的情感托發而出,或哭,或笑,但那的確都是為了反映自己的人生。

【竊聽風暴】僅因涉入他人的人生,而以包容去囊括了整個世代悲劇。小說裏 面曾藉由麥可之口說出,自從這麼多關於猶太人浩劫的小說、電影上市之後,這樣的一個悲劇,最終彷彿成為了一則宣傳,敘述一個曾經發生的故事,早就非同早期 的文本,意圖透過書寫,才能獲得最為和諧的抒懷。【為愛朗讀】卻以跨世代的禁忌愛情做為包裝,以第三者的角度,切入了這個學運的、族群對立的世代悲劇。雖 然到了最後,仍然沒有人知道的是,文學是否能夠改造這個社會,撫平那些曾經發生過的傷痕,但仍有一些細緻的質素,能悄悄改變每個人的心境。

 我 覺得這部電影真是美,在於那些安靜的畫面,毋須多做告訴。就將一則普世傳遞的悲劇,以人性最根本的孤獨實感,做為說明。也可呼應了小說的書名《我願為你朗 讀》,即便在最後,麥可仍以怯弱的態度面對漢娜,他知道即便他再怎麼愛戀漢娜(他終其一生都無法再愛其他女人),那些罪愆,他都無法義無反顧的承受。那些 退縮的瞬間裡面,即便只要一句誠懇的「我願為你朗讀」就可作結,但命運卻在不斷的交錯間,安靜了那些熾烈的語言,終究造成遺憾。

 但無論是 麥可、漢娜以及瑪塔,他們都能透過自己的方式,與自己的傷心回應,找到自己的結局。這一則曾經發生過的美麗故事也終於劃下句點,電影裡面多了在小說裡頭戲 份不多的女兒角色,看到後來我才發現是為了結局的鋪陳,走過大半輩子,念了這麼多感發志意的文學書籍,即便傷過痛過,所有的話語都曾經封閉,但這一回,在 女兒的面前,他將朗讀,那ㄧ個專屬於他的夏日初戀。

而那其實才是他最想朗讀的。

P.S. 小說裡面有出現了一首詩,是男主角麥可仿作里爾克所寫的情詩。電影裡面未曾透露,晚一些我再將這首詩打出來。

P.S. 凱特溫絲蕾的表現確實很精采,雷夫范恩斯也是。但可惜的是凱特溫絲蕾的戲份比我想像中還要略少一些,這樣神祕的存在,在揭露謎底時,我們才能發現這個粗魯無禮的女人,真美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herea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